深圳之声_打造深圳最全面的企业资讯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 深圳之声  >  资讯
甸甸巴士剧团年度大戏《行囊落下的地方》首轮演出温情落幕
2021-01-04 18:02:04 来源:互联网 阅读:-

近日,随着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中共深圳市福田区委宣传部主办,深圳甸甸巴士剧团、北京戏剧艺术空间发展协会联合制作的原创大型舞台剧《行囊落下的地方》在深圳上演,人们关于这场灾难的记忆,重被唤起。

该剧由秦锦屏编剧、苏小刚导演、陈祈充担任艺术总监,从2020年2月项目立项到正式公演,甸甸巴士剧团团队的核心主创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邀请的多位艺术家们共同投入历时大半年制作出了这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深圳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社区工作者投入抗疫工作,随着剧情推进,一个个人物形象渐渐清晰。该剧通过讲述一名基层党员一家的故事,侧面展现了全民参与抗疫的难忘特殊时刻,书写了普通人在疫情面前的卑微与渺小、责任与担当、团结与奉献。

▲《行囊落下的地方》剧照

以抗疫为背景的剧不一定是严肃和沉重的,也可以是温情而细腻的。

两条线索在这部剧中得到了很好的糅合。一是丢了钱包的外地女子袁典,作为临时保姆受聘于一个家庭,家庭顶梁柱马运是一名社区工作者,无暇照顾爷爷和同父异母的妹妹。朝夕相处中,他们从误会责备,到渐渐多了理解包容,引出了一系列带有轻喜剧色彩的生活故事,有急有缓,有笑点也有痛点。二是袁典因行囊落下丢了钱包,不得不找工作,因此与马运相遇,并在马运家中参与和见证了抗疫过程,结尾之处行囊失而复得。两条线自然糅合到一处,牵引出歌颂抗疫英雄的主题,正面宣传抗疫的同时又收到很好的戏剧效果。

▲《行囊落下的地方》剧照

这是一个轻巧的圆环结构设定。《行囊落下的地方》,题目本身就充满了戏剧色彩,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又暗含了戏剧结构的起始。无论走到哪都将回到原点,“行囊”更深层的含义是行囊人生,千千万万背着行囊来深圳的建设者们,用自己的命运谱写深圳发展的历史,将精神家园驻扎于此,在这座城市永远扎下情感的根。

正因有每个普通人的努力,城市热忱向上。疫情到来之际,每个人都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出力,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倾力奉献。

▲《行囊落下的地方》剧照

灾难是一面镜子,让每个人的灵魂显形,并接受人性的拷打。疫情来临,人类多么渺小,在这样大的时代下,人性深处的细微末节被刻画得更加真实。剧中倒买口罩的夫妇,与主人公一家的正面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可正是这样的人性书写,让这部剧有了更加真诚感人的力量。

剧中设定的人物并不完美,各有缺点。马运不考虑父亲的孤独,袁典对金钱有些小执着,这样的缺点,刻画了有血有肉的真实的灵魂,真实的人性。这些小人物就在我们身边,是马运,是袁典,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看戏就是看自己。

这只是疫情之下,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命运,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全民抗疫的概貌。疫情,影响着每一个人,正是有了每一个老百姓对秩序的遵守,我们才迎来曙光。

众多人在这部剧中找到了共情共鸣。疫情只是当下现实的写照,疫情之外,更多危险、更多曲折会一点点入侵,但有了这份信念和决心,再大的困难都被我们共同克服。

▲《行囊落下的地方》剧照

观演过程,回忆和现实穿梭。形形色色的人们,背着行囊来到深圳,从深圳这个起点出发。音乐倏尔变得有些温情,有些苍凉,光影陆离,打在人的身上,那无数与深圳有关的岁月浮浮沉沉。

呈现在舞台上的,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家庭的故事,而是更多深圳人的故事。我看到了人生百态情感纠葛,也看到了志愿者们眼里的光,和人性的温暖与光芒。

爱善美,是这部剧的主要情感基调。

如编剧秦锦屏所说:我想把勇士对“死”的选择放在幕后,让台前全是“生”的苦苦挣扎。

这是这部剧最巧妙之处。整部剧中,最值得歌颂的医护人员偏偏没有出场,而是被放到了舞台后面,借由演员的台词,述说出他们的处境与心理。直到最后主人公对着人群呼唤奔赴一线的“妈妈”,也没人看到“妈妈”的样子。那一刻,主人公曾经的心结被打开,取而代之的是对妈妈的理解、尊敬与爱。

▲《行囊落下的地方》剧照

这样的情节设定,人物由远及近,逆行者在前线全力以赴地奉献,人们在平静的日子里充满希望和热情地活着。这是我所理解的爱,爱是流动的,是有回应的,也许这部剧正要告诉我们,无论是卑微还是渺小,是正大还是静默,都源于善和美的根基,我们给出去的爱,终有一天,会返到我们身边。

时光飞逝,一切都不会重复,然而一切还在重复,万千种种,未曾脱离“爱”的臼巢——

生命向前,人生向上,人性向上。

据制作人陈祈充介绍、该剧2021年将会继续提升打磨进行全国巡演。更多详情可关注公众号“甸甸巴士剧团”了解最新资讯。

原文:温秋圆

推荐阅读:中华前沿观察网

频道推荐